保险回归保障的呼声从未停歇过
每当有重大灾难和意外事故发生,保险企业积极寻找客户、快速主动理赔的公民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覆盖面有限、有效保障不足”的现实,也一次次被暴露出
来。
回归保障的呼声从未停歇过,但“低保费、高保障”的保障型产品,并未在中国大面积普及。市场一直存在这样的疑问,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保险业保障功能的发挥?
保险公司答疑:产品比比皆是
仅仅从商业保险覆盖面的角度看,今天动车事故的商业赔偿已经明显好于两年前的地震理赔。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7月27日,主要商业保险公司针对“7·23”动车事故的商业赔付总计213.2万元,覆盖伤亡人数45人,不及伤亡人数的20%。
同样的“尴尬”出现在汶川大地震、南方冰雪巨灾、上海火灾事故等灾难性事件后。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汶川大地震确认
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截至2009年5月10日,商业保险赔案涉及遇难人员1.29万人、伤残人员743人、受伤医治人员3343人,覆盖面不足4%。
当然,简单地将两个覆盖面的数据进行比较有失妥当,因为没有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和保险消费能力明显超过西部巴蜀地区。
“动车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被批获赔人数和金额太少是事实,毕竟商业保险不同于强制保险,是一种自愿消费的个人行为,可是,保障高、交费少的意外伤害保险在市场上
比比皆是,根本原因还在于保险覆盖面太小,一方面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公众的风险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某寿险公司渠道总监称。
该渠道总监向记者介绍说,诸如交通工具意外险、旅行意外险、全年综合意外险等,能够以较少的保费获取较高的保障,真正起到了“小保费、大保障”的保险杠杆作用,目
前各家保险公司的各条业务渠道均有销售。
记者点击多家保险公司的官方网站发现,纯保障、消费型、简易设计的意外险,尤其是旅行意外险,纷纷打出了暑期促销广告,诸如“会员4折”、“暑期2折限时秒杀”等字
眼,位于首页的显著位置,着实吸引眼球。
,今天下午,一位有着保险和审计双重从业经历的资深保险经纪人,她匿名向晚高峰编辑付娜曝料说:“多领赔款发福利”在小保险公司司空见惯。保险和财务一条线,就是漏洞
所在。而这,领导绝对脱不了干系。
保险经纪人:这个绝对是违规的,如果说应该赔17万他只赔多7万,截留10万那肯定是百分之百的截留了。小公司尤其这些外地小公司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多小公司都没有
电脑控制,这从理赔到财务这儿可能是一趟线的,它如果不一趟线没法操作,财务这边肯定也跑不了干系的,这肯定是领导授意,这肯定的,就是说领导人绝对占第一责任。
对此,保险业专家人民大学保险系副主任谢智勇说,我国保险行业还很不成熟,想要堵住行业内的漏洞,必须保证信息对称。
谢智勇:中国现在保险行业发展还是处在一个初期阶段,肯定会存在很多问题,另外一个就是这种行业惯例作为消费者一方它有没有参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短期来
看有这么一个选择,还是要加强透明性,增强信息的对称。改变一下消费者的这种弱势地位。
|